20世紀50年代后,需要進行熱補償的管道逐漸被金屬膨脹節所代替。60年代發展起來的流化催化裂化技術,由于裝置大型化,操作溫度和壓力增大,兩器催化劑循環的大彎管滿足不了要求,也被淘汰,改用了金屬膨脹節代替。
初,金屬膨脹節在熱電廠管道系統使用較多。由于制造技術的落后,缺乏膨脹節設計原理,在高溫承壓管系使用較少。20世紀50年代后期,航天、石化、熱電工業發展很快,對膨脹節的需求量增大,一些工業發達,美國、日本、前蘇聯及西歐各國,都展開了對膨脹理論的深入研究,制定了各國自行的膨脹節設計標準。同時金屬膨脹節波紋管的成形制造技術也有較大的提高,而且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系列產品。
金屬膨脹節已不再作為僅僅是一個可伸縮性的管道軟接頭,而是成為一個同時可以吸收軸向、橫向、彎曲熱位移的獨立部件。特別是到20世紀60年代,由于世界能源的緊缺,重油催化裂化的發展,以煙氣透平(煙機)發電回收高溫煙氣能量的技術成功和工業化應用,大直徑高溫煙道縱橫交錯,煙道的直徑超過2m,膨脹節起到了關鍵作用。
隨著金屬膨脹節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,人們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,研究工作從單一的應力評定指標,開始對金屬膨脹節的強度、失穩、疲勞、材料等綜合進行試驗和評定。20世紀70年代,引入計算機有限元分析,對膨脹節各項應力進行計算,將計算結果與實驗結果相比較,推動了研究工作的開展,使公式計算加符合實際情況。